各国稻米的文化与历史

所属分类:

种植区域


  世界上所有的种植稻都是亚洲栽培稻。而亚洲栽培稻又起源于野生稻。在过去,学者通常认为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是起源于印度到中国云南一带。自从19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七千年前稻谷出土以后,传统的思想受到冲击。也引发了一波古稻起源追寻的研究。
  稻与中国
  稻米的篆字字形
  相传神农氏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古代的时候,小米(粟)也很重要,但在3000多年前,稻可能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图片
  至于“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着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
  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中国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学家拿来重新种植,并加入杂交稻的品种当中。
  目前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占全世界35%的产量。在中国的南方主要生产籼稻,北方生产粳稻。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就包括环绕的麦穗。
  中国南方俗称稻为稻谷或谷子,脱壳为大米(多为白色,但亦有淡红色(如胭脂米)、淡绿色(如碧粳米)和紫色(如云南香米)甚至黑色的品种。),煮熟的大米中国北方称其为米饭,中国南方称之为白饭,香港亦有俗称靓仔(源自潮州话)。
  近年来中国积极对水稻和旱稻进行研究,还发展最快的杂交稻米研究中心以推动中国农业来解决和帮助经济、粮食等问题。云南的西双版纳还保留了数种野生水稻,这里的水稻是全世界水稻的始祖。
  稻米与中国的成语及谚语
  如说稻米有稻米文明的话,中国人最常打招呼的是“你吃饭了吗?”,可能就是稻米文明的最佳代表话。自古便有开门七件事之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中国人视米为主食之重视程度。而唐朝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今日也成为朗朗上口的唐诗之一。
  其他谚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灵巧能干的妇女,没米也是做不出饭来的。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一样米养百样人”:意思为吃同样的米,却养活了不同性格、不同际遇、不同身份的人来。比喻社会上各形各色的人都有或指家庭里各人的吃的都一样,却性格各异。
  “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虱”:以糯米能沾著木虱来喻意万物相生相克。
  “食盐多过你食米”:意喻经验比他人丰富。
  “吃米不知米贵(价)”:可比喻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不了解。
  “偷鸡不著蚀把米”:意喻贪心得不到好处还要受害其中。
  稻米与中国的风俗
  中国风俗中,夫妻如生下男孩,满月时要赠送油饭给亲友,以兹庆祝。中国自古便是农耕国家,当中不少民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因而有举行庆祝稻米收成的庆典。如高山族便喜将稻米煮成饭,或把糯米蒸成糕与米粑庆祝各种节日或来宾。汉族在农历新年时吃元宵(汤圆)、年糕及萝卜糕;在端午节吃糭等习俗。
  稻与日本
  一幅日本的浮世绘;描绘农人下雨天在农田工作的情景日本米大部份以粳稻为主,而黏性较大和外型圆短则较像糯稻,却非常适合需要黏度的日本传统食品“寿司”的制作。水稻的种植方法是在西元前3世纪传入日本的,当时是日本的绳文时代(亦有是弥生时代中期之说),科学家化验炭化了的稻谷和米,从残留在土器上的痕迹等得到了这方面的数据。但今日学者对于日本的水稻从何地传入的起源仍有所争议,有资料指向是先由中国大陆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再将水稻及相关农耕技术传入九州北部,最后再流传到全国各地;亦有另一说法支持是从中国大陆的江南经台湾、琉球再传到九州南部,此后再广而流行全国。不过,这二个见解都被认为是从中国大陆慢慢传到九州再传到中国地方、四国地方、近畿、中部、关东、东北按顺序再扩大到周边的日本地区直至全国。
  在日本历史中,弥生文化当中的水稻经济,导致日本的贫富分级开始,也使农村成为政治集团的种子,随之衍生出日本的信仰、礼俗。因此水稻在日本历史中,是经常被提起的。而日本更是东亚文化圈中,最喜欢吃年糕的民族,去到一种信仰的阶段。年糕是由糯米制造,大和族也像糯米一样抱团,日本人的民族性与精神结构也是农民式的,不关心水稻种植与水田种植以外的事情,他们也不断同化其他登陆日本的人,成为说日语的水稻种植民族。
  日本可能是少数有发行以稻米为图案的钱币的国家(旧式的五元日币),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九大稻米生产国,国内约有230万稻农,由于地小人稠,每稻农分到的稻田面积仅有0。8公顷。在日本,90%以上的米都内销,售价也不斐,而且日本米一般一年只有一次收成,但日本人喜欢吃本国产的日本米。也由于稻农几乎都高度机械化,减少了人力流失的问题,使得日本的稻米一直都能自给自足。
  在日本除了食用的米外,酒、年糕、糖、点心、酱汁、酱油、醋等食物也以稻米为制作原料之一。而传统的日本人喜欢以米饭作早餐,近来年轻一代才渐渐被面包等食品取代。日本也有很多大街小巷以米命名。
  日本也有新年时吃日式年糕的风俗。此外,在日本传统上,少女第一次月经后,家人会煮红豆饭以庆祝少女已经成长而拥有女性的特征。
  稻与印度
  印度产稻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在总人口中约有65%是以稻米为主食,由于印度的温和气候相当适合水稻生产,也使该国成为了最大的水稻栽培区,稻米生产量近年超过越南而仅次于中国,以在西孟加拉邦、北方邦、中央邦、奥里萨邦和比哈尔邦都以产稻为主要经济。印度的稻米之王称为“印度香米”(Basmati),出产于印巴交界地区,特色是形状细长,具有浓郁的米香。在1997年,美国稻米科技公司(Rice Tec Inc。)曾将此米的基因与美国长籼米品种杂交,改良出新米,并以“印度香米”之名,加以专利权保护,导致原种植印度香米的农民,都必须向此公司付出高额的专利费。此案曾引起国际讨论,最后判定美国稻米科技公司不能以“印度香米”名义出售他们的新米,而改以“超级印度香米”来销售。印度北部也是野生水稻发源地
  稻与泰国
  稻米是泰国主要的出口品,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亦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农耕节亦是当地主要节日,当中的耕田播种仪式最为重要,以期盼五谷丰收。最早的稻米遗骸在泰北与云南发现,大约是在公元前3500年时所种植。
  稻与法国
  阿尔稻米节(la Feria du riz)是法国阿尔勒当地庆祝稻米收成的节日,在每年九月中旬一连三天举行。庆祝活动包括选出“稻米皇后”、花车巡游、斗牛、喝水果酒、吃西班牙式海鲜饭等。“稻米皇后”被选出后,会于隆河顺流而下搭乘着大型的平底船,然后接受河畔两岸大家洒下的稻米。
  稻与美国
  国际稻米节(International Rice Festival)是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克劳利市一年一度庆祝稻米的节日,在每年十月的第三个周末举行。它是路易斯安那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农业节日,也是美国最大的农业节日之一。第一届稻米节举办于1937年10月5日,从那时开始,超过七百万人参与了这个年度盛会。节日期间共有两场游行:第一场是儿童们的游行,在星期五;第二场是总游行,在星期六。同时举办的有米饭烹饪大赛、吃饭比赛、farmers'banquet和the Queens'Ball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会场附近和主干道上还会有从早到晚的娱乐表演和工艺品展览。
  稻与马来西亚
  丰收节是马来西亚卡达山杜顺族的传统文化,为稻米丰收而设的感恩庆典,当中有选美活动及文化舞蹈等风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