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的发现和考察过程
所属分类:
发布时间:2017-08-10 14:38
来源:
海水稻是耐盐碱高产水稻,能够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
2016年10月14日,胶州湾北部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项目启动资金1亿元。按照每亩产值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发现过程
1986年陈日胜在罗文烈教授带领下,普查湛江红树林资源时,在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但结着穗的水稻。穗子顶上有一小撮寸把长的芒刺,把穗子里的果实剥开是红颜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当时罗教授叮嘱他收下522粒种子进行繁育,将海水稻种子延续至今。
考察过程
2009年,遂溪县农业局就曾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反映当地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水稻,特点为"能在海口滩涂生长,不用农药和化肥,名叫长毛谷".当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主任、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负责人潘大建去到遂溪县杨柑镇离北部湾很近的滩涂一带进行调查。勘查结果为:长毛谷为地方品种,较其他水稻品种耐盐碱,建议作为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同时,其也繁殖了该水稻种子并送至国家种子库保存。对于陈日胜的"海稻86",潘大建表示从报道照片看,与鉴定的"长毛谷"相差不大。
1986年,陈日胜与其老师罗文列偶然在遂溪县发现了一株带芒的水稻,当即断定是重要材料,遂保存起来进行研究。从那时开始,其所做的事情就是"保护"好这株偶遇的水稻即一代代种植,每年不断对其进行繁殖、筛选。最终,选育了"海稻86".
2012年,陈日胜曾将"海稻86"拿到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并从该院教授邓兴旺处获得了日本晴水稻材料。随后两年,他以"海稻86"作父本,日本晴作母本进行杂交试验,将后代放置在海滩边的盐碱地筛选,用以验证其应用价值。但仍未育出理想的杂交品种。
2013年10月20日,农业部海水稻专家现场考察会在湛江举行。考察会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发起邀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专家组专程来到遂溪城月镇燕巢村海滩边,考察陈日胜种植的海水稻。
2014年10月1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等数位农业部专家前往"海稻86"种植地广东省遂溪县城月镇黄宅村虎头坡进行现场考察,初步认定该品种的耐盐碱性,但对其是否为野生稻、能否在海水中生长结实等问题则表示需进一步验证。马国辉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认为可能是早前常规栽培品种的种子散落在海边,经过多年驯化,适应了当地海滩的环境。考察现场发现,该品种的种植地有海水淹过迹象,并非整个生育期都生长在海水中。
2014年10月27日,长期进行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的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杨文庆也来到了"海稻86"的种植场。仔细观察品种的植株、叶片、叶舌、叶耳,谷粒等性状后,他得出了"从形态学上来讲,不像野生稻"的初步结论,但表示仍需进行细胞学鉴定。临走前,杨文庆挖了两株海稻,拟带往北京鉴定。
2017年4月播种,2017年秋天收获,让青岛市民代表明年秋天就可以品尝到海水稻。而袁隆平院士本人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在青岛做海水稻研究。
生长习性
涨潮后海水稻就会被淹没。正值灌浆期的水稻,稻穗青白色,高1.7米。海水稻是耐盐碱高产水稻,能够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
下一页
相关新闻